妇幼简讯2012年第5期
2012-02-11 09:20:28   作者:   来源:   点击:

 

 麻疹知识问答
何为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本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合并症多。  
传染源是什么?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出疹前5日到出疹后5日均有传染性,以出疹前5日传染性最强,疹退期传染性几乎完全消失。
传染途径有哪些?
  病毒存在于病人的血液及口、鼻、眼、咽、支气管分泌物中,所以传播途径主要是借病入口,鼻的飞沫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很少见。  
麻疹的合并症有哪些?
  当皮疹消退时,体温应逐渐下降,如果病人仍持续高热或全身症状不见减轻,应考虑合并症的发生。
  () 支气管肺炎:出疹期或疹后期均可发生,前者为麻疹病毒所致,后者多为细菌继发感染。临床表现与一般肺炎相同,但严重得多,是麻疹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高度注意。
() 急性咽炎:病儿早期出现声音嘶哑,有犬吠样咳嗽,吃奶或喝水时呛咳,有吸入性呼吸困难,如治疗不及时可发生窒息死亡。
  () 心肌炎:多见2岁以下患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和营养不良的儿童易致心肌缺氧,心力衰竭。  
如何预防感染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为亲脂类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高温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将病毒灭活;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30min即失去活力。紫外线能很快使病毒灭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麻疹病毒耐寒、耐干燥,在4条件下,能存活数周,-70可存活数年。在pH4.5pH10.5的溶液中均可使病毒灭活。
    做好麻疹的免疫接种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麻疹病毒活疫苗的保护率能达到90%以上,抗体水平可维持4-5年,甚至8年以上。接种对象为初生8个月以上易感儿童,未患过麻疹的成人也可接种。  
院内感染麻疹预防隔离措施?
    1、提高临床医生对麻疹病例的诊断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2、一旦确诊为麻疹或临床高度疑似患者,应立即转送指定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一时无法转院的患者应实行单间隔离观察;严禁将麻疹确诊或临床高度疑似的患者收治在与其他疾病患者同一间病房内;在收治麻疹确诊或临床高度疑似患者的病房或病区入口处,应有明显的隔离警示标识。
    3、做好预检分诊,控制输液患者数量。预检分诊是预防医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应将发热患者引导至发热门诊,做到发热与不发热的患者实施分诊(输液)、小于1岁与大于1岁患儿分诊(输液);有条件的单位应设发热儿童隔离门诊;同时,根据各自单位输液室的容量,有效控制输液人数,减少不必要的留院输液人员,缓减院内人群拥挤的现象,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在候诊、诊疗区域,如条件允许,理想的患者间的物理距离在1m以上。
    4、通风换气,增加新风量,保持通风系统管道内的卫生清洁,有效降低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
    5、做好个人防护与免疫接种工作。医务人员在开展医疗活动中,应实行“标准预防”措施,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尤其是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后要注意手部卫生;缺乏麻疹免疫力的医务人员在接触或进入麻疹患者隔离病房时应戴外科口罩;建议对这些医务人员实施免疫接种,这不仅有效保护医务人员,更重要的是避免以医务人员作为传染源在医院内发生病原体的播撒。
    6、开展湿式清扫,减少扬尘机会。定时用84消毒液擦拭环境表面与拖地;工作结束时,用紫外线灯照射3060min
    7、医护人员被确诊为麻疹或高度疑似时,应立即离岗,接受隔离治疗;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医务人员,应在48h内接受免疫接种或注射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
    8、开展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倡“咳嗽礼仪”。患者在咳嗽、喷嚏时应采取防护措施,用手纸等用品捂住口鼻部位(如来不及取手纸时,可双手捂住口鼻部,并立即洗手),污染的手纸应丢入污物桶,并立即洗手;咳嗽患者应劝其佩戴口罩,对戴口罩有一定难度的患者(如儿童),应告知与其他未感染人群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
(院控感办)